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 記者沈冠楠報道:在南昌洪都集團的鈑金加工車間一角,堆放著各式各樣的實驗零件,一些零件上被細心地沿著紋理標注了間距值。別看這些零件乍一看不起眼,事實上,它們都是利用了旋壓工藝加工而成,傳統上需要鈑金工人用3米長的棍子頂住材料加工,極耗費體力。在此基礎上,該廠飛機鈑金工陳超反復實驗,探索出新的加工方法并導入數控編程,讓以往勞心費力的旋壓加工更效率,質量也更穩定和優越。
這樣的技術攻堅在陳超22年的飛機鈑金工作生涯中屢見不鮮,從一名普普通通的飛機鈑金工,到躋身“全國技術能手”行列、獲得江西省五一勞動獎章,陳超在平凡的崗位上,用技能為自己代言,以鉆研追逐夢想,以傳承延續價值,將自己磨礪成一位航空制造領域熠熠生輝的大國工匠,為祖國航空事業在世界領域的鷹擊長空貢獻出非凡的價值。
專業:
飛機“校形師”陳超:既是“技能大師”,也是“救急高手”
11月20日,記者在鈑金加工廠工作車間見到陳超時,他穿著深藍色工服,正在指導學生敲打修正零件的誤差。不遠處的陳列柜里展示著各式各樣的飛機零件成品。記者了解到,這便是陳超為之鉆研22年之久的鈑金技藝成果。
據介紹,航空鈑金制造技術是航空航天工程的做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現代飛機的殼體主要是鈑金鉚接結構,鈑金零件占飛機零件數量的50%以上,鈑金工藝裝備占全機制造工藝的65%。具體到鈑金加工,實際上就是把平板的鋁合金原材料敲成所需要的飛機框架、骨架、蒙皮、零件等。“每一個零件都關系到飛行安全,不能出絲毫差錯。”,他如是說。
在鈑金成形領域,陳超既是“技能大師”,也是“救急高手”。
大型框板零件的成型及淬火后的變形校正等問題在鈑金加工中一直是難題,需要熟練的技巧和經驗。為了突破瓶頸,陳超加班加點苦練“錘”功,他憑借豐富的經驗準確判斷材料“緊”“松”分布,完美演繹“收”“放”藝術,方案做到極致,過程做到極致,細節做到極致,辛苦也到了極致,終于解決了大型框板零件的成型及淬火后的變形校正等問題。
2009年,某重點型號的制造工作中,陳超所在的鈑金廠承擔著該型號進氣道雙曲面內蒙皮(蛇形件)零件試造任務,“特急件,趕進度,上面要求我們2天內拿出零件交付給初裝單位”,陳超告訴記者:“這是一場硬仗”。
為什么這么說呢?原來,由于該零件外形復雜,首先成型很困難;其次,使用國外材料,材質較厚,強度也高,加工難度大,此外,模具設備不完善,陳超和同事們需要根據經驗另外設計一些輔助夾具去固定零件與模具之間的關系,種種因素表明,該零件屬于典型的“急,難,險,重”任務。
當時,在領導支持下,陳超迅速組織了一支團隊公關該項目。“團隊里都是廠里經驗豐富的青年骨干”。
與此同時,陳超將多年來積累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相結合,計算出零件的理論尺寸,并制做了展開毛料樣板,第一時間下料開工,特別是在高彎邊處(創新地采取了摟邊和無痕收邊相結合的技藝,并提出在冷作硬化前及時退火以提高材料的塑性。連續奮戰18個小時后,零件順利交付噴漆,圓滿完成了攻堅任務。
鉆研:
300余次實驗改進旋壓加工技術,大幅度提高零件合格率
長期以來,旋壓技術成為分廠一項薄弱環節,旋壓機床僅有2人會操作,瓶頸問題一直無法解決。
陳超告訴記者,通俗地講,飛機零件的旋壓加工就等于做陶瓷的泥坯,區別在于其用機械旋出零件的形狀,但傳統的機械旋壓需要工人用3米長的棍子頂住材料,工作強度特別大,鈑金工掌握此項技術要花上3-4年的時間。這也造成了廠里旋壓方面出現了“斷層”的尷尬局面,人少了產能自然上不去。
另一方面,大曲率高彎邊零件收邊放邊地方極易產生死皺和裂紋,這也一定程度影響了旋壓零件的合格率。
為了攻克這一瓶頸,改進旋壓技術,陳超一遍又一遍地實驗,嘗試從各個方向加材料,觀察材料纖維的流動,近300次實驗后,他最終成功測試出——如果從根部和外緣把材料堆積到容易變薄的地方,最終旋壓加工出的零件可以達到百分百合格。在此結論上,陳超撰寫了《初教六飛機凸緣零件旋壓加工》論文,并在2016年加工廠引入數控旋壓技術后將此導入了編程,進一步解決了旋壓瓶頸問題。
傳承:
授業解惑,傳承“收”與“放”的藝術
“進無止境”,這是陳超的微信昵稱,也是他常掛在嘴邊、更記在心里的一個詞,這不僅體現在他對技藝的追求上,還體現在傳承技藝上。從2002年起,陳超開始帶徒弟,所帶4名徒弟中,目前三人已成長為技師,一人是高級工,挑起了工段的大梁,成為分廠主力軍。
2012年底,分廠的首席操作師退休,波音大型弦桿型材零件擱置,一時間成了分廠最讓人頭痛的事情。就在此時,陳超與三名徒弟組成一支團隊,主動請纓接過波音大型弦桿型材零件。面臨著貼合樣板0.3毫米誤差要求和分廠一般加工零件誤差為0.5毫米差距,陳超和徒弟們根據老師傅留下的材料,自己摸門道,一點一案去敲,一步一步總結,終于攻克了弦桿中最難的某零件。之后,他們把經驗與大家分享,幫助著更多的人加入到弦桿生產中去,分廠的弦桿團隊數量迅速增加,為波音弦桿任務在分廠的全面加工鋪平了道路。
如今,陳超團隊已成為波音弦桿轉包任務的主力軍,這支團隊也因此被評為“鈑金之星”優秀團隊,并在后來的C919液壓大框、大型長桁、外協產品整流罩及“工”字梁型材等生產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2016年,為了把經驗和技藝傳承下去,鈑金加工廠以陳超等技術帶頭人為班底創建了鈑金學校。平日里工作再忙,陳超還是會抽空到鈑金學校傳道授業解惑。他毫不保留地將平時積累的工作經驗傳授給大家,鼓勵大家鉆研技術,幫大家搭建技術創新平臺。分廠一些啃不動的“骨頭”通常會交給鈑金學校來做,老師們會以零件(也包括工段分配的任務)為教材,認真、詳細、耐心講解并操作演示,不僅學員們學到了真本事,還對分廠生產的順利進行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在歷屆江西省振興杯(鈑金專業)比賽中,陳超的學生胡東東、劉樂名、萬艷清均躋身前三,并晉升為技師。陳超自己則于2017年9月航空工業第五屆職業技能競賽榮獲第三名,并榮獲“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在第44屆世界技能競賽飛機維修項目中,他傾囊相授鈑金技能,傳授比賽經驗,最終洪都兩名選手入圍全國前五名。
心聲:
用技能為自己代言
在眾人眼中,陳超是個“有心人”,總在琢磨固化的工作方法,時時思考如何提高效率;他又是個“細心人”,不停觀察,發現鈑金零件加工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種安全隱患;他還是個“用心人”,投身于各種攻關、改革、發明,以一顆赤誠的真心投入熱愛的事業。
而在陳超自己看來,作為一名產業工人,其實他們所追求的不是榮譽也非加薪,更多的是在突擊完成任務后的愉悅滿足感,用技能為自己代言,“當你做出來了,你才能得到自身的肯定”,他如是說。
“我們每次做完了某項零件,得到了新的加工方法,都會做好總結和技術提升,相對的,分廠也會以我們的名字命名這項技術,作為產業工人,我們把這些看的十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