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子勛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加快恢復制造業產能是應對當前復雜形勢、完成全年經濟目標的重中之重。
2月2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建立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有序推動復工復產,使人流、物流、資金流有序轉動起來,暢通經濟社會循環。
在國家一系列支持政策推動下,企業復工率明顯提升,國家發改委日前介紹,廣東、江蘇、上海等一些經濟大省(市)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復工率超過50%,其中大型企業相對中小企業復工復產進度快。中企聯最新調查報告也顯示,中國制造業500強企業復工復產率達97.08%;國有企業復工復產狀況總體好于民營企業。
“表面上看起來好像疫情對服務業的影響很大,但是對中國這個世界制造工廠來說,由于制造業占比要遠遠高于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而且勞動密集的中小企業和出口企業眾多。因此,疫情對制造業的影響更值得關注。”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志彪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制造業產業鏈可能產生的暫時性斷裂,是這次疫情對經濟負面影響最大的地方。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魏際剛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市場體系、產業鏈體系、供應鏈體系、交通運輸體系、流通體系、物流體系等都產生了一定影響,尤其是流通體系、流通速度、物流速度降低、終端消費減少、人員流動受限等,會傳導到相應的工業部門,部分工業行業受疫情沖擊不小。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發展研究室主任鄧洲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不同制造業部門,由于其技術特征、產業鏈特征、供需特征的區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有強有弱,恢復時間有早有晚、有快有慢,疫情結束之后部分行業會出現產品結構升級等調整。
鄧洲表示,根據歷史經驗,新冠肺炎疫情對制造業的影響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在疫情暴發期間,食品工業、紡織服裝、電子信息制造(勞動密集程度較高的組裝環節)受短期沖擊較大,裝備制造、醫藥制造、石油化工、冶金、電子信息制造(勞動密集程度較低的上游環節)受沖擊較小。此外,疫區比重較高,且在全國產業鏈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產業受到的沖擊較大,例如武漢市汽車零部件產業停工對全國汽車產業造成的影響。二是在疫情得到控制后,經濟和生活恢復急需產品的行業、要素供給能夠快速補充的行業能夠率先恢復,鏈條更短的行業、產能利用率較低的行業恢復速度更快。食品工業、醫藥制造將率先恢復產能,石油化工、冶金等行業恢復速度較快。三是在疫情結束之后,抗疫防災物資制造相關行業會出現產品標準提高等升級調整,生活物資相關行業會出現短期波動,比較優勢較低的行業可能出現產業組織結構變化,部分地區由于中小微企業退出使得產業集中度有所提高。醫藥和醫療器械可能推動產品標準提高,各地中小企業較多的行業可能出現產業組織結構調整,食品工業可能出現短期波動。
面對制造業尤其是中小型制造業企業的困境,鄧洲提出幾條建議。
一是迅速恢復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和生活物資相關制造業部門的生產并適度提高產量水平。在疫情不嚴重的地區迅速組織食品、紡織服裝和其他生活物資企業恢復產能并適當加大產量,為全國抗疫奠定物質基礎。
二是對中小微企業實施臨時性減稅政策,引導和鼓勵社會各方協助制造企業度過困難期。
三是迅速恢復制造業物流和供應鏈體系。以科學防疫為指導,重點加強省域間的溝通和協調,制止部分地區不科學的封路、斷路行為,迅速恢復制造業物流。充分利用民營企業資源,調動各大物流公司運能為制造業恢復生產和產品銷售提供物流保障。
四是疫情得到控制和結束后,口罩等抗疫物資生產行業可能出現短期過剩,國家和各地民政部門可以收購進行儲備,減少需求迅速下降對相關制造業的二次沖擊,幫助企業順利度過產能調整期。
魏際剛認為,從全局角度部署企業復工政策,確保供應鏈順利運行。綜合疫情情況,分區分級制定差異化防控策略,在保證疫情防控重要位置的同時,有序恢復企業復工。此外,要充分發揮優勢企業對供應鏈的主導力和管控力,將中國優勢長期穩定地嵌入到全球供應鏈體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