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专区一二三区,国产无码精品电影,久久精品国产久精久精,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免费不卡

快速發布求購|本站服務|

全國免費采購熱線:0571-89967015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機加新聞 » 正文

久久為功 中國制造需錘煉高素質職業隊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7-11  
核心提示:  中國工業報記者 楊紅英 7月5~8日,由中國機械工業質量管理協會、中國機冶建材工會全國委員會、中國機械工業政治思想工作研究
   中國工業報記者 楊紅英
7月5~8日,由中國機械工業質量管理協會、中國機冶建材工會全國委員會、中國機械工業政治思想工作研究會三方聯合主辦的全國機械工業第35次質量信得過班組和質量管理小組代表大會(以下簡稱雙代會)在北京召開。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懷進鵬,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惠伯陽,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陸燕蓀、沈烈初以及機械行業企業代表約600人參加了此次會議。
群眾性質量創新是活力之源
懷進鵬對機械行業持續開展群眾性質量活動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說,機械工業作為我國開展全面質量管理的先行者,多年來積極開展群眾性質量工作,不僅打造出一批質量精良,品牌卓越的企業和產品,也有力地帶動了上下游產業的質量提升,為推動我國工業質量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懷進鵬指出,群眾性質量管理的特點就是全員參與質量創新,這是一切創新的動力之源。要把它打造成一個平臺,塑造和培養工匠精神,引導員工關注產品質量,樹立大質量觀。
就今后如何深入開展群眾性質量管理工作,他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堅持質量為先,為建設制造強國服務。密切結合國家“十三五”規劃和《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布局,落實質量為先的理念,突出質量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生命線地位,以提高產業創新和基礎能力,著眼于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把提高社會有效供給水平,增強競爭力和促進提質增效作為質量工作的重要內涵。并加快推行綠色制造和智能制造,加快開展質量攻關,以強化群眾性質量管理工作作為邁向“制造強國”的階梯。
二是堅持創新發展,不斷提高企業競爭力。群眾性質量管理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創新,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靈魂,質量是企業的生命。創新的目的是為客戶創造價值,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三是堅持久久為功,打造我國高素質職業隊伍。群眾性質量管理是廣大員工學習質量管理方法的平臺,也是積累實踐經驗,乃至創造新的質量管理方法的途徑,唯有全體員工茍日新,又日新,中國制造業才會日日新。
中國機冶建材工會主席江南做了雙代會工作報告。她指出,從1978年北京內燃機總廠成立中國第一個QC小組,洛陽軸承廠首創第一個質量信得過班組以來,群眾性質量工作以星星之火遍布了整個機械制造乃至全國各個行業。據不完全統計,至今機械行業累計注冊的質量管理小組、信得過班組超過340萬個,參與群眾性質量管理活動的職工達1200多萬人,累計創造的直接經濟效益650多億元,小組活動的普及率和成果率分別達到38%和87%。
江南表示,下一步群眾質量管理活動的主題是:品質革命、工匠精神、全員參與、崗位創新,強調重點抓好求嚴求實,提升水平;培養骨干,加強指導;全員參與,崗位創新;推進品質革命,發揚工匠精神;強化合作,共同推進五大方面的工作,推動“中國制造”加快邁向“精品制造”。
工匠精神需要傳承
陸燕蓀對全員參與、崗位創新的大會主題給予肯定。他認為,這是傳統制造業對雙創的獨特解讀,制造業需要創新,也需要傳承,如何留住年輕優秀人才,發揮其創新能力是機械行業面臨的問題。
沈烈初也表示,工匠精神對機械行業而言尤為重要,因為機械設備是由千百種零件,經過近百十家企業的千百位工人制作而成的,只要其中一道關鍵工序出了問題,整個設備就不能很好地工作。
確實,按照“木桶效益”的理論,一臺設備的質量往往取決于一個零件的關鍵工序。而中國制造的設備從“能用,不太可靠”要變為“好用,很可靠”,取決于整個工業水平的提升。
沈烈初說,質量與可靠性是設計、制造和管理出來的,但最終還是取決于設計人員、工人及管理人員的價值觀,技術水平及業務能力等,特別是工人師傅的技術水平,我們耳熟能詳的“刀具大王”、“焊接大王”、“倪志福鉆頭”等,都是在勞動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偉大工匠。
在他看來,一個工廠的高級技工,不僅要掌握很高的技藝,還要有很高的責任感與榮譽感,他們對自身要求很高,如有一些瑕疵,自己就會推倒重來。“工匠精神,既可意會也可言傳。”

記者觀察
   工匠精神從何而來
  偉大的工匠是大師,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詞匯。在當下,其也被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代表著敬業、堅定、踏實、精益求精的氣質。
現在中國呼喚工匠精神,為什么?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太缺少了,特別是在制造行業一提工匠精神,就會聯想到德國、日本產業那里去。
中華五千年有太多的能工巧匠,有很多偉大的發明創造,其工藝在當時也是讓人拍案稱奇的。為什么到了現在一下子短缺起來了?或許是過去的三十年,我們從供應短缺到產能過剩,其發展速度和規模在讓世界吃驚的同時,自己也慢不下來了,所以也就很難再兼顧慢工出細活的工匠精神。但中國現在的工業規模已經足夠大,發展速度也降了下來,是時候該開始追求工匠精神了。
也有人說,為什么我們強調工匠精神而非工人精神,其中區別在于工匠有獨立人格,對自己產品負責,同時享受精益求精帶來的精神享受。而工人是對領導負責,會抽離其專注力,自然會浮躁、短視、投機,是制度使然,無關人品。
確實,僅靠道德感化與宣傳,難以形成批量化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家,而德國與日本表現出來的并非是單個個體,而是一個國家制造業的氣質,或者說是一種工作習慣,這種習慣是由一整套嚴格的高標準的制度長期熏陶出來的。因此,我們今天真正要學的,就是工匠制度,用制度養成制造業的工匠習慣,再把其升華為工匠精神。
制度—習慣—精神,這條道路不能靠道德宣傳,需要機制保障。
(楊紅英)
 
 
[ 行業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