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利用“碳關稅”重獲汽車產業話語權?
計劃2050年在全球率先實現碳中和的歐盟如今卻在汽車這一關鍵領域“栽了跟頭”。自去年以來,美國公布的《通脹削減法案》和歐洲高漲的能源價格,已迫使大量歐洲整車、電池等工廠外遷,造成“碳泄漏”,侵蝕著歐洲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導者的雄心。為扭轉局勢,歐盟從今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力圖以碳關稅為壁壘,制定新的話語體系,重奪汽車工業主導權。歐洲成為新能源汽車領導者的計劃受到哪些阻礙?歐盟如何利用“碳關稅”重獲汽車產業話語權?隨著歐洲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主要目的地,歐盟建立的“碳規則”對我國汽車產業鏈的綠色發展帶來哪些機遇與挑戰?
電動化轉型受到美國沖擊
作為汽車發源地和主要汽車產區,歐洲卻在汽車工業轉向電動化后身陷困境。據德國《汽車報》2月1日報道,在近日舉行的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新聞發布會上,ACEA主席兼雷諾集團首席執行官盧卡·德·梅奧表達了他對歐洲汽車工業進入“后內燃機時代”全球競爭力下降的擔憂。“美國推動,歐洲監管——美國利用《通脹削減法案》(以下簡稱《法案》)刺激汽車行業向綠色轉型,歐洲卻還在規范內燃機。”梅奧指的是在全面電動化的背景下,歐盟仍在為燃油車排放設定歐7等不切實際的限制政策,拖慢了歐洲的整體脫碳進程,因此他呼吁歐盟領導人應采取有利于汽車行業的電動化產業政策。
自去年美國公布《法案》以來,歐洲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競爭力被逐步蠶食,相關產業鏈也在向美國靠攏。根據《法案》,只有在美國本土生產的新能源汽車及其動力電池才能享受補貼,這變相降低歐洲本土企業的競爭力。德國經濟新聞網近日報道稱,美國通過《法案》為歐洲車企的投資提供極具吸引力的激勵措施。大眾汽車集團也因此轉向北美。報道稱,大眾汽車集團正在與比利時材料技術集團 Umicore合作,達成一項未來在北美生產電池的供應協議。
此外,歐洲近期高漲的能源價格也在推動大量歐洲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赴美建廠。“高能源成本正在將工業趕出歐洲。”德國經濟新聞網表示,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也警告稱,能源價格的急劇上漲將導致公司轉移到歐洲以外的國家。瑞典電池制造商Northvolt已考慮擱置對德國新電池廠的投資計劃,轉向美國建廠。大眾汽車集團董事會成員托馬斯·謝弗認為,歐洲新能源汽車的擴張處于危險之中。
為降低美國《法案》和歐洲能源危機對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影響,日前,歐洲也在采取一系列反制手段。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作為對美國補貼計劃的回應,歐盟委員會希望成員國為“綠色”技術提供更多的國家援助和稅收減免,提出《歐盟綠色協議》。ACEA認為,該計劃能夠成功應對美國的《法案》。歐洲汽車行業還希望通過《歐洲關鍵原材料法》提高國內提取、提煉和加工原材料的能力,從而提高該行業的供應安全。“否則,與全球其他地區的競爭對手相比,歐盟汽車制造商將繼續處于明顯劣勢。”梅奧說道。
設置“碳壁壘”爭奪話語權
為重新掌控全球汽車工業的話語權,歐洲除為綠色技術提供補貼減稅外,還計劃引入“碳關稅”這一全新抓手,希望以此重塑汽車產業鏈的新秩序。
據彭博社報道,根據歐盟委員會提出的《歐盟綠色協議》提案,2023年1月1日起,歐盟將啟動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對進口產品引入碳價格,進口方必須為進口商品支付相應的碳關稅。CBAM設置了3年的過渡期,到2025年底,進口方需要報告進口商品碳排放情況,2026年開始全面執行,并會征收碳關稅。
麥肯錫發布的一份報告稱,CBAM一旦如期推行,出口商未能采取實質性措施加以應對,那么向歐洲客戶出口時的潛在懲罰可能會阻礙其繼續銷售,甚至還會對品牌形象產生負面影響。因此許多向歐洲供應零部件和整車出口的企業都將因這一機制受到影響。
去年12月,歐盟各方就CBAM達成臨時協議,以應對氣候變化和防止“碳泄漏”。歐盟也成為全球第一個對其進口產品設定碳價格的貿易區。對此,德國廣播電臺評論說,CBAM將成為一個杠桿,因為全球生產的所有商品中約有30%出口到歐盟。為了不被歐盟以外的競爭對手排擠,歐盟正通過“綠色保護主義”保障成員國企業安全。文章認為,從長遠來看,如果歐洲公司比其他國家的競爭對手更早地投資于對氣候破壞較小,甚至氣候中和的生產過程,那么它們可能會成為一種競爭優勢。
為此,歐洲的汽車企業都在加緊制定涉及汽車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計劃。根據《環球時報》記者梳理,大眾、奔馳、寶馬、沃爾沃、捷豹路虎、博世等歐洲整車和零部件企業都較早設定了企業的碳中和計劃。除此之外,根據企業發給《環球時報》記者的資料,奔馳、寶馬、沃爾沃、大眾等歐洲車企還在拉動下游零部件供應環節進行脫碳減排。
德勤去年10月發布的一份報告稱,根據科學目標倡議(SBTi),全球超過35家領先車企在其直屬生產工廠和汽車尾氣的直接排放之外,制定了切實的全生命周期脫碳目標。比如保時捷承諾將在2030年實現包括供應鏈在內的碳中和,另外,沃爾沃、梅塞德斯-奔馳等歐洲車企也計劃在2040年或這之前對全供應鏈實現100%脫碳。
報告稱,對于有意進軍海外,尤其是歐洲市場的中國領先車企,《歐盟綠色協議》設定的CBAM可能會提高生產碳強度高產品的車企的市場準入門檻。中國是受CBAM影響的貿易量位居第二的經濟體,雖然第一批碳關稅名單中沒有汽車行業,但目前我國16%的汽車整車和22%的汽車零部件出口到歐洲,未來在歐盟擴大覆蓋產品范圍,把汽車產業納入名單之內,我國汽車產業將會承受一定影響。
中企要準備邁過更高門檻
“《歐洲綠色協議》是歐盟針對碳中和的戰略設計,以求在綠色轉型中成為全球領導者,CBAM只是其中一部分。”北京交通大學碳中和科技與戰略研究所主任王元豐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對中國新能源整車、電池出口,以及車企本土化建廠提出更多要求。
“對歐洲碳關稅領域的關注,主要圍繞兩方面,聚焦兩份文件。一是去年10月通過的《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明確了從原材料生產加工、電池制造,到回收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的監管。基于此,如何對企業的碳排放足跡進行追蹤分析,并按照要求提交碳足跡聲明、辦理電池護照,將會成為一個關注點。二是《歐洲綠色協議》提到的CBAM,在儲能領域的碳排放記錄和碳足跡計算將會是另外一個關注焦點。”國軒高科國際業務板塊副總裁熊永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國內有歐洲業務的新能源整車及其相關供應鏈企業,也在從上述方面加緊降低電池、原材料、生產制造等汽車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為歐洲更高的準入門檻做準備。
作為全球最大的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原材料溯源上,歐盟法規將要求企業向供應商和公眾明確傳達自身關于原材料(鈷、天然石墨、鋰、鎳及其化合物)的盡職調查政策。為此,寧德時代已開啟常態化礦產供應鏈盡責管理,還特別針對鋰電池供應鏈建立一套審核計劃,并且從2019年開始研究梳理產品碳足跡,目前已經掌握了產品碳足跡構成,并開始研究如何實現全生命周期降碳。此外,《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去年9月27日,全新smart精靈#1動力電池也獲得國內首張基于歐盟電池產品環境足跡類別規則(PEFCR)和ISO 14067的碳足跡證書。
雖然歐盟為保護本土企業設置的“碳關稅”壁壘對中國企業造成一定影響,但從全球來看,中國成熟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卻為企業赴歐建立起一定優勢。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閆建來認為,在歐洲市場上,中國的新能源車擁有三大優勢,在質量上不差,在科技感上領先,在價格上可比。因此,他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歐洲法規的出臺,反而能促進中國汽車在歐盟市場的發展,中國在電動車技術路線上有先發優勢。他認為,中國企業在歐洲發展真正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內卷”,“目前有17個品牌在歐洲,我們需要相關的行業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