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的職業生涯,讓周文金對各種手表的牌子如數家珍。談到手表,他的眼里泛著光,在熱愛事業的周文金看來,探索時光的世界就像是在探索生命。 37年的篤定堅守,37年的精益求精……幾十個零件、百余顆螺絲、上千次拆卸、上萬次扭動,無數枚手表,在周文金手中起死回生。 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馬小青
工匠名片
姓名:周文金
崗位:青島亨得利有限公司鐘表維修中心經理
榮譽:曾獲青島市勞動模范稱號
聽音辨癥
疑難問題過手便知
時光倒退到1978年,16歲的周文金中學畢業,正式繼承父親的衣缽來到亨得利做學徒,師從亨得利技術部高級技師鄭永海。“一個人一生做一件事不容易,做得好必須時時努力,做得精必要全心付出。 ”師傅鄭永海的諄諄教導讓從小熱愛鐘表修理的周文金勵志做出一番業績,成為整個行業的佼佼者。
可說起來容易的事情,實現起來卻無比艱難。無論是三十年前還是今天,真正高水平的修表技師鳳毛麟角。這門對技術和精細度要求極高的手藝,僅學徒就要三年。先從最基本的拆裝開始,由大鐘到鬧鐘再到手表。一塊手表單是小螺絲就有30多個,想要熟練維修,就必須重復拆裝上萬次。和他一起學徒的都是十幾歲的少年,每天盯著幾毫米的零件“貓”著腰,8小時雷打不動,很多人都因為太苦太累、熬不住半途而廢。
在沒有系統教材僅靠師徒口耳相傳的情況下,周文金憑借著對修表這門技術的天賦和熱愛,白天跟著師傅學習,晚上自己回家鉆研,對于不懂的技術難題,搞不明白決不罷休。漸漸地他學會了在1微米的零件上打眼,37年的職業生涯里,大多數手表,他只要過一下手、耳朵一聽就能找到問題所在。
與時俱進
技藝讓時間“起死回生”
從業37年,從周師傅手中“復活”的手表不計其數。從三十年前的梅花牌、上海牌到今天的歐米茄、勞力士,消費者腕上小小的手表見證了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的變遷。周師傅說,中國人對于手表這個物件有著特殊的情結,每買一塊手表都格外愛惜,所以師傅們每拯救一塊手表就是拯救一段過往的時光。
如今手表制作技術日趨進步,機械表、石英表、光動能手表,新品科技含量越來越高,也要求修表師傅們的技術“與時俱進”。在所有品類的手表中,光動能手表維修起來最困難也最容易出現技術難題。尤其是精工、西鐵城等日本品牌推出的高端光動能手表,對技師們的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區別于瑞士的機械手表,在表面打開齒輪嚙合度較低的時候,頻繁的動作會損傷光動能手表的內部零件。這不僅考驗技師的手工技藝,還要求技師學會測算手表運轉數據并熟練使用檢測調修儀器。每當測算存在細微的誤差,技師必須重新測算,從頭開始進行調試。
修理過程中出現了難題,同事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周文金。對于光動能手表的維修,周文金走在行業前列。他仔細查閱有關資料,反復琢磨各類儀器的相互關聯,大大提升了技術部的維修能力。
傾囊相授
師徒傳承工匠精神
2000年之后,修表行業才有了專業的教材。在此之前都靠師傅傳授和徒弟自己摸索。由于工作枯燥,出成績慢,能潛下心來研究修表這門手藝的后備力量日漸稀缺。經歷了學徒的艱辛,得益于師傅的傾囊相授,已成為亨得利首席技術骨干的周文金十分“惜才”。
帶徒弟是周文金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2000年之后,周文金一共帶出了十幾名徒弟,都成了高級維修員。他善于在實踐中指導徒弟,帶著大家一起研究,耐心指出操作中的問題,讓徒弟獲得技術上的進步。周文金在維修部創立了晨會制度。正式上班前一個小時,周文金已經坐在工作臺前處理昨晚徒弟們留下的技術難題。上班后他和老同事們一起將徒弟們昨天晚上匯集的疑難雜癥一一分析,指導徒弟們怎么調理好這些手腕上不聽話的儀器。在徒弟們眼中,師父平常話很少,甚至有些無聊。因為只要有活,師傅可以一坐半天不動,平日里一開口,大多跟修表有關,就連下班路上聊天也變成了業務交流。
如今,亨得利的許多技術新生力量同師傅周文金一樣,養成了勤于思考的好習慣。對于百年老店的技師來說,用心鉆研不斷攻克技術難關,是他們幾代傳承的財富,更是心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