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順啟在工作中。王凱攝
老葛從不缺順手的工具。墻根那個黑乎乎的鐵皮箱子,是老葛的百寶盒,箱子里的器械多是老葛自己做的,看上去粗陋,卻異常好用。
老葛名叫葛順啟,是青島東佳紡機集團有限公司機加工車間車工組組長,高中畢業參加工作,今年53歲的他已圍著車床轉了38年。他學歷不算高,但有一樣,就是好學,牢記老車工父親的告誡,練技術下了苦功夫。利用業余時間,葛順啟系統地自學了《機械加工》、《車工工藝》、《機械制圖》等理論課程,加工技術提高迅速,很快成了車間技術骨干。38年間,葛順啟參與技術革新、工裝改造、工藝創新等技術革新達500余項,從毛頭小伙兒變成了“技術大拿”。
一次,公司經過艱苦談判拿下的大訂單發貨后,用戶提出質量問題要退貨。公司幾次派出服務人員查找原因,最終發現是油缸加工公差配合過大而導致滲油,給客戶的在制產品造成了污染。面對用戶索賠上百萬元,公司進行了多次質量分析論證,組織開展技術攻關,但收效不大。葛順啟暗暗較勁,查閱大量技術資料,并且在工作之余設計了新的加工工藝,最終成功啃下了這塊硬骨頭。經過改造,紡機不僅加工精度提高了一個等級,而且工效提高了兩倍,公司因此避免了巨額索賠。
葛順啟是一個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人。公司在FN201B1—155組合式梳毛機研究試制過程中,試車時遇到了振動不規則、運轉不平穩的問題,反復調試沒法解決。“出了問題就一個環節一個環節找。”那幾天,葛順啟閉上眼睛,眼前都是梳毛機的影子,經過排查最終確定振動的原因主要在于輥筒的平衡及機架的水平度。發現問題后,他立馬開工,對機器進行多次調試,機器最后運轉平穩,完全達到了設計要求。該型號機器經專家鑒定,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目前該產品已批量投放市場,實現銷售收入8500萬元,并逐步替代了進口產品。
隨著公司新產品不斷推出以及新材料、新工藝廣泛應用,葛順啟感覺到知識有些跟不上了。“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把自己打造成知識型工人。”葛順啟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業余時間,他大部分時間用在與工作相關的理論學習上。考取高級車工資格,報考工會大專班,不斷拓寬視野,提高綜合能力。“老葛這個車工基本上是自學的,野生的。”工友評價道。
一個好車工,不會滿足于解決問題,還要能發現問題。在FN201B1—200組合式梳毛機研究試制過程中,葛順啟發現,錫林堵頭結合后容易出現變形,包針布后中間部位出現凹陷,直接影響了產品質量。他根據多年技改經驗,會同設計人員攻關,奮戰六十個晝夜,創造性地將傳統的分體式錫林結構,改造成了不易變形的整體式結構,同時根據零部件受力情況重新分布加強筋。這項改造徹底解決了中間部位凹陷現象,提高了產品質量,目前已獲得國家專利。
葛順啟深知好車工對企業的重要,向車間提出了老職工和新工人結對子的建議。他把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和技術,自編成通俗易懂的培訓材料,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新人。多年來,他不遺余力傳、幫、帶,先后帶學徒工150余名。目前,徒弟中有青島市勞動模范,有膠南市十佳技術能手,也有膠南市青年崗位能手,有20多人走上公司中層以上領導崗位。(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王凱)
責任編輯:孫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