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技工存在巨大缺口的問題屢見諸報端。據媒體報道,2015年僅珠海一地,技術人才缺口很有可能破10萬人。甚至一些企業開出十幾二十萬年薪都招不到焊工。
似乎,技工行業“錢多人少、速來”,可實際上,這是一種假象。技工即便真的存在大面積的人才缺口,單技工崗位的高薪,終究是少數。以技工需求數量較大的廣東為例,其2015官方工資指導價顯示,本科生平均月薪6505元,仍整體高出技工很多。如果我們承認,技校是培養技師的搖籃,那么為何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學生和家長,都沒把技校視為較好的出路呢。
另外一個數據更說明問題,國家事業單位人員基本工資標準現實,工程師所屬的專業技術人員序列共有13個檔次,最高等級的崗位工資為3810元,薪績工資為5795元。而技術工人序列只有5個檔次,最高等級的崗位工資為2870元,薪績工資為1855元。最高等級的工程師和技工,相差近5000元。
這個數據告訴我們,技工必須成長到金字塔的頂端,才有可能享受高薪。
毋庸置疑,年輕技工要想有足夠的成長空間,必須有好的平臺,也就是“大企業”。只有在大企業,才能有學習新技術,接觸新設備,跟到好師傅的機會,今兒才能不斷“升級”。
可是,目前很多“大企業”卻并不青睞技校畢業生,在云南,一些大型制造業企業內部,都是非本科生不要。如果技校畢業生不能進入大企業,全部“堵”在低端制造業,那么這個行當就很難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出現這種現象,其實并非“大企業”之過。試想,“大企業”所用到的設備,全是世界一流的尖端設備,機電一體,需要的是車、鉗、銑、電都懂的綜合型人才,特別是在“電”的方面,尖端設備需要工人會編程、會改寫程序。總而言之,“大企業”需要的是理論與實踐均“過硬”的人才。
如果技校教授的技能是企業已淘汰的,畢業生又沒有足夠的理論基礎學習那些高精尖設備的操作,那么,他們拿什么去跟本科生相比。
2015年,人社部和財政部聯合在12個省份推廣新型學徒制試點,是個不錯的選擇,此次試點由企業確定學徒對象、學徒崗位、培養目標、培訓內容、考核辦法,再與培訓機構和勞動者簽訂合同,圍繞崗位需求開展培訓。而剛剛公布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目錄》也要求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全面深化校企合作。
技校和企業的合作與對接,其實是技校培養人才的出路,雙方的合作越緊密,技校畢業生就越有機會留在“大企業”,企業用人也會更方便、人才結構也會更合理,只有如此,技校畢業生才會“戰勝”本科生。
由此思路出發,不妨設想,未來,企業辦技校、或是讓企業收購現有技校,也不失為一個辦法。
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