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24日消息(記者陳璽宇)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你家里還有磁帶錄像機嗎?在誕生60年后,它們要走進歷史的塵埃了。世界上最后一家錄像機生產商——日本的船井電子公司宣布,由于銷量太低,本月底他們將停止生產錄像機,主要是由于“需求大幅下降,而且采購零部件越來越困難。”
盡管最終走向衰落,但在錄像機1950年代推出時,卻被視作一項革命性技術。它雖然花了幾十年時間才最終進入尋常百姓家,但在全盛時期在歐美日韓幾乎隨處可見,一度主導了整個市場。
錄像機進入中國大陸大概是在改革開放前后,來自廣東的楊先生說,自己家里第一臺錄像機是1993年買的,印象深刻的是那時一臺得要一兩萬元人民幣。
楊先生:93年吧,很貴,要一兩萬塊錢,那時候的錄像帶我記得都要幾十塊錢或者一兩百塊錢一盤。
來自河南的黃女士說,自己家的錄像機是94年買的,一臺要一萬多塊錢。當時是因為工作需要,家里也可以用,才去省城去買來的。
黃女士:松下的,當時要一萬多塊錢,在省城買的。我們家都是搞教育的,平常在工作中會記錄一些活動,也可以記錄一些家里的美好的回憶。
錄像機在美國普及了10年之后,1995年DVD敲響了錄像機的喪鐘。短短5年,DVD的銷量就超過了錄像帶。到了2005年,每賣15張DVD,才能賣出一盤錄像帶。
柯達膠卷敗給數碼相機
錄像機的告別,是整個社會科技進步的縮影。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很多曾經的弄潮兒被變化的浪潮甩在身后。2011年,隨著美國最后一家沖洗和曬印柯達膠卷的店家宣布停止收件,曾經全球暢銷的彩色膠卷也開始退出市場。在數字時代,柯達的膠卷敗給了數碼相機。
財經評論員安曉陽長年生活在日本,他說盡管同為膠片巨頭,日本富士和美國柯達卻有著完全不同的境遇:
業界普遍認為,柯達技術升級速度慢、業務領域單一是其失敗的主要原因。而作為數碼大國的日本早已意識到了這種危機,最具代表性的影像技術企業富士膠片的命運就和柯達完全不一樣。富士膠片的業務領域更為多元,這樣的多元化經營可以避免單純依靠影像技術,早晚會因為技術換代升級被淘汰的危險。
膠片電影會被數字化電影取代嗎?
另外一個受到數字化沖擊的行業是電影。美國好萊塢的派拉蒙公司已經決定,以后不再發行膠片電影,只面向電影院發行數字電影。這意味著許多美國老舊電影院將被淘汰。派拉蒙公司的嘗鮮之舉,已經引起不少好萊塢同行的效仿。
好萊塢片商喜歡數字電影,因為成本相當低廉——制作膠片拷貝的成本高達2000美元,但是一個數字拷貝只需要不到100美元。另外,數字電影未來將會通過衛星直接傳輸交付給電影院,這意味著還可以節省更多的制作和運輸成本。此外,數字技術還可以讓電影院播放票價更高的3D電影,并且方便影院排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