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創集裝箱橋吊單機作業效率的“橋吊狀元”張彥 張冀北攝)
中青在線上海7月23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張冀北)你自稱是玩抓娃娃機的高手?但你玩得轉在40多米的高空僅憑肉眼和手動操作橋吊裝卸以噸記重的集裝箱嗎?
在距離上海浦東新區30多公里的浙江嵊泗崎嶇列島海區的小洋山島上,世界最大的海島人工深水港——洋山港在接近39度的高溫下正進行著緊張作業。
洋山深水港,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區。東海海風陣陣,巨輪鳴笛聲聲,橋吊列隊,輪吊穿梭,一個個來自世界各地的集裝箱在橋吊作用下完成了裝卸。港口之上,一臺臺高達70多米的橋吊如龐然大物般整齊排列,而在它“背后”卻還有著力量更強大的“操控者”——橋吊司機。
張彥,洋山深水港的一名“80后”集裝箱橋吊司機。曾4次創造集裝箱橋吊單機作業效率世界紀錄并保持該紀錄的他,被大家譽為“橋吊狀元”。
(一臺臺高達70多米的橋吊是港區的一道風景線 張冀北 攝)
80后橋吊司機 從后進生到“橋吊狀元”
張彥的父親是一名老海港職工。從小受家庭影響,張彥對海港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懷。
2004年,從上海職業交通學院畢業后的張彥,進入上港集團外高橋港區成為了一名輪胎吊司機。8個月后,因成績突出,經集團選拔和考核開始學習輪吊駕駛。“相對于輪胎吊,橋吊負載重,起吊難度高,對于司機技術的要求會更高。作為一線司機,我當時也是非常希望能夠有機會挑戰更大的設備,成為一名優秀的橋吊司機。”
但通往成功的道路卻并非一帆風順。崗前培訓期間,師傅曾評價張彥是“成績最差、上手最慢的差生”,甚至曾勸張彥考慮換個工作。
“當時我本來是屬于成績比較突出被抽調進行橋吊學習的,但前期卻在操控熟練、擺放箱子準確性和操作流暢性方面都是屬于同期學徒中成績最差的,自己心里落差也很大。”
師傅的嚴厲批評和自己不理想的表現,讓當時的張彥感到羞愧和沮喪。“但我覺得自己還是一個不服輸的人,我應該去挑戰自己,不能給師傅丟臉。”
經過反思后的張彥開始發力。即使當天沒有機會操作設備,他也會12個小時坐在師傅旁邊看操作過程,邊看邊模仿。師傅休息時,他就到其他作業的橋吊上向優秀的操作人員觀摩取經,請教操作技術。
“我們的駕駛室不大,坐在師傅旁邊一個小座位上,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這要比正常操作還要疲勞。別人學累了會去操作室后面的小地方休息會兒,但我當時為了趕進度,必須抓緊一切時間和機會去學,下了班再對當天的學習盡心該總結,記錄重點、要點。”
(距離地面近50米,面積不足5平的駕駛室,就是張彥每天工作的地方 張冀北攝)
兩個月后,經過學徒期結束考核,此時的張彥“讓師傅大跌了眼鏡”,成為了同期學徒中的第一名。
“當時洋山港用的‘雙起升雙40英尺橋吊’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集裝箱裝卸機械,科技含量和挑戰性都更強,我自己也是很想去挑戰。”2006年,洋山港二期投產,張彥決定選擇從上海市區的碼頭來到東海之濱的海島上,開始了他在洋山深水港的事業航程。
“無需揚鞭自奮蹄”。今年是張彥來到洋山港的第10年,如今的他被譽為“橋吊狀元”,已是橋吊司機團隊的核心人物,上海港最年輕的全國勞動模范。
四年四破世界紀錄 追求“有質量的速度”
來到洋山港7個月后,張彥第一次打破了單機裝卸效率的世界紀錄。
“根本沒有想到破了世界紀錄!”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張彥說:“我從橋吊上下來,回到侯工樓,公司領導告訴我由我駕駛的橋吊以每小時97個集裝箱的裝卸效率刷新了原每小時80個的世界紀錄。當時都沒有反應過來,真的都有點懵了。”
那一天,是2007年5月18日,此時的張彥還未滿24歲。
經過第一次打破裝卸效率紀錄,張彥也因此樹立了自信心,也堅定了不斷超越的信念。
從97個/小時,到123.16個/小時,到128.24個/小時,再到196.64個/小時,張彥4年4次打破橋吊單機作業效率的世界紀錄,工作效能整整翻了一番。
(安全且高速完成集裝箱裝卸是每一個橋吊司機的責任 張冀北攝)
張彥的橋吊駕駛室距離地面近50米,相當于15到16層樓的高度,面積不足5平米。由于工作環境要通過腳下的玻璃觀察下方的作業環境,包括張彥在內的每位橋吊司機要始終保持身體向前傾斜60度的姿勢,僅憑肉眼和手工操作,把吊具4個旋鎖精準地插入拳頭大小的集裝箱鎖孔。
這個過程需要司機在工作中保持精神狀態高度集中,張彥經常一坐就是八九個小時,甚至是12個小時。“認真,是他工作狀態的最好詮釋。”港區同事對記者這樣說。
“剛開始可能覺得很新鮮,但逐漸你就會感受到其中責任的重大。我們追求的不單單是速度,而是要在安全的前提下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裝卸,是‘有質量的速度’。”
(工作中的張彥 張冀北攝)
聊到橋吊司機的日常主要工作,張彥的表情一改剛才的輕松,變得嚴肅起來。
“橋吊司機每天要面對大約500到600個集裝箱,而集裝箱里貨物司機們卻是完全不知道的。我們是港口服務性行業,我們的操作和效率會直接影響客戶的經濟效益。一旦由于你的技術不過關或者責任心不到位而操控失誤引發事故,不但因此造成的經濟損失是無法估量的,更可能會引發人員傷亡。這對橋吊司機的操作技術和責任心都有著非常高的要求。”
來到洋山港整十年了,張彥每年要裝卸約9萬個集裝箱,卻沒有發生一起貨運質量事故,一直保持安全運行“優”紀錄。而這一切,沒有“認真”的態度、對工作的責任心和精湛的操作技術,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
一花獨放不是春 團隊才是核心競爭力
穩、準、活、細、慢、輕、快——這是集裝箱橋吊操作法“七”要領,也是《張彥操作法》第一章第一節的標題。在以張彥名字命名勞模工作室中,張彥給記者展示了由他和同事共同完成的《張彥操作法》。
“通過這幾年的不斷摸索和磨煉,我和我的同事也總結了一些技能提升的經驗,這對于一線整體作業能力提升還是有幫助的。畢竟一個人成績再突出,力量再大也是有限的,而對整個公司來講,最終的核心競爭力還是在于團隊整體能力的提升。”
工作室成立以來,已為港區培訓了各類司機150余名,其中不乏高級技師、技師和高級技工的身影。
“我07年開始跟著師傅學習,至今也快十年了。他對待工作認真細致,愿意不斷鉆研和創新操作技藝,我覺得這正是他所具備的‘工匠氣質’,也是‘匠心’的一種表現吧!”坐在旁邊的一位徒弟告訴我們:“師傅會對我們操作中的每個動作都有著很高要求,并且會從我們每一個操作行為細節中發現我們的進步提升空間。”
“基于自己的職業和崗位,您如何理解工匠精神?”
面對記者的提問,張彥略沉思了幾秒,撫摸著手中的那本《張彥操作法》說道:“不管從事什么職業,什么崗位,既然選擇了,那就需要在這個崗位上不斷地去鉆研、努力和完善,追求完美和極致。安下心來,通過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繼而幫助整個行業水平的提高。我也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進入這個行業,能夠靜下心來,愿意花更多時間在鉆研技能的提升上,踏實勤懇地工作。”
(站在電梯里的張彥默默注視著洋山港區 張冀北攝)
如今,已過而立之年的張彥當了爸爸,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也許她還理解不了什么叫做工匠,什么叫做工匠精神,但我會在平時幫助她樹立養成良好習慣和態度的意識。比如在她的日常生活學習中幫助和鼓勵她安下心來,盡心地完成每天需要完成的事情。”聊起女兒,不茍言笑的張彥言語間也難以掩飾父親的那份慈愛。
“細致、責任、安心”,是整個采訪過程中張彥多次用到的詞匯,或許這也正是他取得今天這些成績的“秘訣”吧!
“可能在其他人眼中,4次破世界紀錄這個光環很大,但其實我們這個崗位只是整個生產流程中的一個環節。如何保證和提高安全生產的高效率,對崗位和行業負責,對公司負責,對與你配合的輔助人員負責,其實這還是一段很長的路,需要我們花更多時間去思考。”
一身紅色工裝,一雙絕緣皮鞋外加一頂安全帽,便是包括張彥在內的這些一線工人的日常裝備。然而,對于他們而言,真正的裝備不是穿在身上的,而是刻在心里,印在腦里,握在手里的實實在在的技能。
技藝誠可貴,匠心價更高。這些優秀的一線工人,被社會稱為“大國工匠”,不僅僅是因為他們都代表著各自行業的最高水平,更難得的是身處當代社會還能不忘且堅定的那份“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