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安是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金牌首席員工、冶煉車間50T電爐班班長。32年來冶煉出上萬爐鋼,他勤奮好學,勇于創新,共進行重大攻關課題研究8項,提出創新合理化建議20余項。工作中,他不但屢創佳績、屢破紀錄,還依托工作室,不斷培養年輕人才,為企業注入活力。
中信重工出產的重型裝備以“大”著稱,一些零部件動輒數百噸。大塊頭的零部件用料多,能耗也多,冶煉車間的設備每運轉1分鐘就要耗電400度。而在鋼鐵冶煉過程中,要進行數次的碳含量和鋼水溫度的檢測,多年的工作經驗讓楊金安練就了“火眼金睛”的絕活,能用肉眼準確判斷鋼水的溫度,減少了冶煉中的能耗,一年就為企業節約上百萬的電費。
從學徒到工匠
1984年高中畢業后,楊金安進入中信重工從事爐前冶煉。車間里打雷般的轟鳴,差點擊碎了楊金安的煉鋼夢。“那時,車間里煙塵彌漫,鋼花常落到身上。”楊金安說。但很快,楊金安就下了決心,“條件這么苦,自己更要努力學點真本事”。抱著這個想法,再大的困難也就不畏懼了。
“那時條件差,煉鋼活累,但每煉好一爐鋼,就像在炎熱的盛夏喝了一大碗涼茶,爽透了!”楊金安說。
楊金安是個倔性子。當時,廠里開展勞動競賽,楊金安帶著十幾個年輕人,發了狠勁。一年里他們有8個月拿了大獎,老師傅都沖他們豎大拇指:“牛!”
50本筆記造就大工匠
雖然工作忙,但楊金安堅持記煉鋼筆記。在工作時,他隨身帶著一個筆記本,記錄下鋼水冶煉時顏色的變化、爐中翻滾的鋼花尺寸,回去后再分析總結。像這樣的筆記本,老楊已經積攢了50多本。
“煉鋼如打仗,單槍匹馬勢必敵不過千軍萬馬,團隊協作尤為重要。”楊金安經常和團隊成員一起探討生產過程中的難題,固化每一個特鋼項目的冶煉方法,鼓勵徒弟們成為“戰無不勝的鋼鐵戰士”。各種榮譽紛至沓來后,楊金安并沒有停下科技攻關的腳步,“特別是當以我名字命名的大工匠工作室成立后,我以更大的熱情和毅力投入到了這紅火的事業當中。”
目前,楊金安是中信重工首批五名“大工匠”之一,帶領著一個12人的“創客”團隊。冶煉車間如同戰場,爐內高溫達1600℃,車間溫度達50℃,工人上班必須身著加厚的阻燃服。車間設備運轉轟鳴聲不斷,工友們站在身旁也要扯著嗓子講話、揮動雙手比劃。為了降低運營成本,煉鋼都在晚上進行。如果遇到重大的訂單,楊金安經常幾個晝夜不眠不休。責任大,風險高,但他一干就是32年。32年來,楊金安和團隊先后攻克了核電用鋼、航天用鋼等一個又一個難題,打造出了國內乃至世界上冶煉能力最大的煉鋼系統,能夠實現對所有鋼種生產的全覆蓋。
說到理想,楊金安說:“我的理想是在我退休之前,要煉出來世界最好的鋼,在世界煉鋼行業有我們的金牌產品,有我們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