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主要干的是航空特殊材料工裝生產,批量小、品種多,對工人的技術要求可不低哦……”陶安一邊和記者聊著話一邊忙活著。
“車工大王”陶安:一雙手比機器還精準
每天早上7點,陶安都會準時站在車床旁,先做車床保養,再開始加工各種型號的零件。除了午休時間,他幾乎一直在車床旁操作,直到下午6點才離開。
在制作純鈦夾具特急任務中,陶安針對原材料加工硬化現象嚴重、80%的工作量都需車工來保證加工精度的實際,提出一種新的車削加工方法,將從前的加工周期從一周縮短到3天,提前向客戶交付了產品。
在該公司工裝設備事業部經營管理部副部長、黨支部副書記張紀看來,陶安之所以能攻克一項項技術難關,與他平時的學習和鉆研分不開,這才練就了高超的車工技能。
幾年前,陶安先后對3種不同型號的老式車床進行改進,使車床加工能力從只能加工直徑380毫米增加到420毫米。在他改進的車床上,一次裝夾就可保證加工要求,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陶安還把報廢的變壓器里的專用冷卻油收集起來,在反復配比試驗后,發明了一種專門用于加工易變形零件的冷卻油,有效地降低了零件加工變形率,提高了加工質量。如今,這種“陶氏”配方冷卻油不僅陶安自己在用,他還無償提供給自己的30多名徒弟使用。
“車工一把刀,刀好活不差。”陶安說,加工的產品或者零件太多,不會有完全適用的車刀,只能靠自己在砂輪機上磨車刀,“車工不僅要磨好刀,還要‘因材施刀’。”
為了更好完成加工任務,陶安在加工工具上動起了腦筋。當然,這也讓他沒少吃苦頭。他的雙手經常磨起血泡,再結成厚厚的老繭,可他癡心不改,樂在其中。
天道酬勤。陶安近年研制的高硬度材料切削液,解決了軍品夾具、刀具、量具、模具因硬度高,淬火后精加工余量小、變形大而造成成批報廢的關鍵技術難題,實現了普通刀具加工高硬度材料。僅此一項,就節約刀具費用50萬元,創造經濟效益200余萬元。
“好手藝不是一天就練成的。多些踏實,少些浮躁,個個都能成才!”獲得過省勞模、省有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行業內首席技能專家等榮譽的陶安,總是能在數控車床都無法完成加工任務的情況下,硬是用普通車床和手中的車刀創造奇跡。
“他的一雙手,比機器還精準!”提起陶安,工友們沒有不服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