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林用匠心為戰斗機把脈治病
【身邊的大國工匠】“戰機醫生”的航修報國夢
陳衛林在工作一線。 (資料照片)
近日,在安徽國營蕪湖機械廠一個尋常的角落里,《工人日報》記者見到了該廠首席技師——鼎鼎大名的“戰機醫生”陳衛林。當時他正在拿著一個廢舊的零件仔細琢磨著,而這個不起眼的零件,決定著一架戰斗機能否繼續運行。
這位“戰機醫生”的啟蒙老師是他的父親,一位“彈棉花”的手藝人。父親守著他的彈弓做了一輩子棉被,陳衛林也已經修了整整20年的飛機。他說:“每天都是新鮮的,因為每個零件都是不一樣的。做一行就要認真執著地把這一行做到最好。”
為戰斗機“治病”的“醫生”
如果將一架戰機比作一個人,那么戰機內無數零部件就如同人體器官一樣,每一個零部件都有自己獨特的作用,任何一個部分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到整體機能。陳衛林就是在戰機“生病”時,為它們把脈“治病”的人。
陳衛林主要從事關鍵、核心零部件生產加工,因為專業技能高超,在許多精度高、加工難度大、形狀復雜、任務緊急的零部件生產中,陳衛林被指定為唯一的加工者。
“戰斗機的零件基本是唯一的,壞了之后就沒有替代品,我們的任務就是在沒有給定參數的情況下,造出一個相同的零件。”一個磨損的零件交到陳衛林手上,首先要檢查的是這個零件是否能被修復,如果不能被修復,他需要按照這個磨損零件的樣子“憑空”制造出一個嶄新的零件。
了解零件功能、測繪圖紙、編制加工流程、加工零件,說來容易的幾個步驟,都需要陳衛林和他的團隊通過不懈的努力和技術攻關來實現。
一個“小螺栓”背后,是常人難以想象的挑戰。令陳衛林印象最深的一次經歷,是2006年的一個螺栓加工任務。在一次某型新機修理過程中,螺栓必須加大尺寸換新,但國外對我國實行技術封鎖,國內雖有一家企業生產卻報價驚人,一架新機光螺栓費用就要300萬元。
陳衛林帶著他的團隊主動承攬了這個任務,他們從原裝備上拆下螺栓,照著做出來之后進行比對,不斷改進加工過程,經過2個多月、100多道加工工序和反復試驗后,不僅成功制造出了這個螺栓,還提高了其結構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