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7日,全球汽車論壇在重慶舉行,并開展了關于“中國制造2025:從世界工廠到制造強國”的專題討論,以下為現場直播報到。
李杰:各位朋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大家召開2017第八屆全球汽車論壇,走進中國制造2025,從汽車工廠到制造強國討論現場,我是中國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營銷管理部的李杰,擔任今天的主持嘉賓。
談到中國制造2025,大家都很清楚,這是中國政府實施制造戰略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提出堅持創新驅動,質量優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同時,也提出了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開放合作的基本原則,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目標。第一步到2025年邁進世界強國的行列,搭上這個值班車。到2035年中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的中等水平。第三新中國成立100周年前,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的前列名列前茅。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意義非常重大,在新的國際國內環境下,中國政府立足于國際產業的變革大勢,做出的全面提升中國制造業發展質量和水平的重大戰略部署,其根本目的在于改變綜合制造業大而不全大而不強的局面,通過十年的努力,邁進中國制造的強國,將中國建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制造強國堅定堅強的基礎。談到中國制造2025很制造的聯想到德國工業4.0,也有人說,中國制造2025就是德國工業4.0的綜合版,通過這個綜合版,究竟對還是不對?這個確不確切,究竟中國制造2025是不是的4.0的翻版,二者的關系如何?以及中國制造2025在汽車制造業中如何實施的話題,今天請臺上的四位嘉賓給予最終解讀,讓我們一起聽聽他們的高論。首先介紹下今天的四位嘉賓,他們是南京金融副總裁樊文堂先生;鑫源控股SWM斯威董事長龔大興先生;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徐大全先生;重慶大學汽車工程院院長教授郭鋼先生,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四位嘉賓的到來。下面請四位為我們解讀中國制造2025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強國以及相關的話題,首先我們請南京金龍副總裁樊文堂先生對中國制造到強國夢的思考,就請樊先生。
樊文堂:各位尊敬的領導,專家,朋友們,大家好,我來自南京金龍制造有限公司,我們公司制造新能源汽車,95%的產品是新能源汽車。受邀參加中國制造的話題深感榮幸,似乎感覺零部件企業的領導們在裝備方面,在自動化方面,在信息化方面走得更靠前一些,各種發言跟我們不一定相同。所以,今天的觀點謹代表自己,代表我們這個企業來看,我們這個企業,2015年8千臺新能源純電動汽車,在這個行業里面一直在前四名左右,去年第四,前年第二,在行業內小有名氣,尤其在新能源純電動方面。回顧歷史南京金龍是一個分廠,主要是代工生產附加值比較低的中小型車。江蘇的人手巧肯吃苦,就叫制造公司一直沿用到今天。過去一直沒有贏利到今天,到最后政府不待見。到2011年創始人黃偉生尋找新的商業機會,在香港巧遇了南京的主要領導,書記大力引薦他到南京創業發展,描繪了南京的宏偉藍圖,黃總就投資了5個億。這是2011年的事。收購了這個企業之后,連續兩年虧損,虧到5個億快沒有了,黃董事長很著急,想趕緊將企業脫手找不到下家,說5億換1個億,但是沒有下家,勉強將這個企業進行經營。到2012年國家的新能源政策出來了,南京繼北京的奧運會會之后,開了青奧會,跟著南京金龍做了青奧會的新能源汽車,被逼無奈的進入了新能源汽車,一直到2017年,在新能源上有了一定的成績。想起這幾年的發展深深有體會,感搞生產代工加工不行了,生意好的時候有訂單,生意不好的時候餓肚子。做企業還是有一個好產品,有一個新產品,有一項新技術,決定這個企業生死的方向。
我在這個行業干了20多年,從08年以前,汽車產業做什么都能成,只要投資項目都能成功,絕對能夠蒸蒸日上。09年-2012年感謝國家的政策支持,這幾年是從業當中最黃金的日子效益非常好,甚至因為效益比較好,就搞到了自給自足,但是接下來一年比一年難過,核心是什么呢?缺錢。今年見底了,明年更好了,經常聽到這樣的話,在這樣的條件下,國家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核心任務是搞企業自主能力產品創新,這個非常及時。現在制造業的利潤非常低,缺錢,我們缺錢,客戶缺錢,供應商也缺錢,在產品技術層面加強創新,更適合我們這樣的企業。近年連續產品了江蘇制造2025,南京市的南京制造2025,上周期孩子參加了澧水的制造2025,深深感受中國政府對中國制造2025的關心支持,尤其是加大財政支持的說法。很高興,財政支持怎么支持,還不太明了,基本上以項目的方式來支持企業發展。項目拿走的大部分是親兒子或者個別“私生子”,我們這些吃瓜群眾拿走是比較少的。要是可能的話,僅是個人的建議,政府在稅收層面上給予企業投入,尤其是制造業普惠高一點,增值稅從17%下降到15%,制造業2025可能會更美好,這僅是個人的建議。
如何從世界工廠到制造強國,造福有生命力的,全價值鏈的產品,才是我們企業的根本之路。昨天講了一個造字,今天聽了長安的袁總提出的,生命動感智色雙旋,他總結得比我好。我理解,要造出一款有生命力的,有智慧的產品,我們的企業才有未來,我想說的就是這些,謝謝大家。
李杰:非常感謝樊總,強調了產品創新,作為企業持續發展很重要的一個因素,講得非常好。中國制造2025跟汽車行業的關系非常密切,汽車制造跟中國制造究竟什么樣的關系呢?下面有請鑫源控股SWM斯威龔大興先生為我們分享一段他的想法,有請。
龔大興:這個課題很大,何德何能在前輩里面講從世界工廠到制造強國,我認為這是對的,所以就來,哪怕不懂,哪怕深入理解不夠,但是走在對的方向上也是正確的。今天說一下自己的感受。我們遇到一個很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我們這個民族,我們這些政府,這些汽車同行突然之間有那么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可以把過去的得失,所欠的東西,突然之間混合起來開始冷靜,尤其是政府牽頭,我們應該思考下供給側結果。應該制定2025的發展戰略去彌補,去還債過去的機會主義,浮躁的心態,走捷徑的辦法。我們要感謝這個時代,有這么好的政府,有那么好的自己,可以收到政府供給側改革,所以今天理解的第一句話,世界工廠到中國制造這個大概念,2025這個大概念,根本的就是回歸,回歸到過去快步跑步的時候,沒有機會停下來歇一口氣和看一看身邊的風景,以及檢查自己的體制夠不夠那么快的跑,這回到本身上來。所以,這是跟大家分享的第一個觀點。
第二跟大家談談我的感受,三年前收購寶馬在意大利的摩托車工廠的時候,經過三年半的時間,悟到了什么?剛才主持人也在談,中國2025跟德國的4.0版本是一脈相承的,可能大家都想到一塊去了。我談談這三年半,親身跟意大利的員工泡在一起的感受,那是一個高端的摩托車工廠。我們看到了很多,討論了很多,到今天上午突然之間領悟到我要思考的問題,所謂德國所追求的4.0,真正版本的背后邏輯和思想就是做產品,唯一的手段通過產品讓用戶買單,讓企業有發展的機會,企業的根本本質還是賺錢,本質是賺錢和控制風險,企業不賺錢肯定是犯罪。不控制風險也是對員工不負責任,對企業不負責任,德國4.0版本背后的邏輯思想是什么?我還是認為賺錢,是控制風險。意大利工廠被德國人管理了十幾年,他們用了什么樣的思想呢?我突然知道,他們做產品當生命在對待。不知道說對沒有,不知道領悟到了,跟4.0版本所謂智能化、信息化,所謂的節約成本提高效率,我們把它當成活生生的生命去對待。因此什么叫強大,強大不在手,強大在內心里面。我們的內心是不是真心的把產品當作生命在對待?如果找到這個根本,可能會找到很多4.0也好,2025也好,未來的一些方法,一些術語。首先道不存在就沒有一,沒有一就生不了二,二生不了三,三生不了萬物。這三年辦收購意大利寶馬工廠以后對4.0的感悟。
第三我跟大家分享下,汽車的從業人員未來八年有什么樣的擔當?怎么跟中國政府提出2025的大概念同頻共振,怎么建立一個命運共同體?沒有這個體就沒有這個膚。沒有這個皮就不可能有這個毛。這是一個完完整整的命運共同體,國家不強大,不可能談到我們。我的理解,正好湊巧,八年的時間,我們回顧下或者把思緒拉到過去弱小的國家,怎么經過八年抗戰的?因此依然不能夠去走機會,依然不能走捷徑,非常贊成王俠會長說的彎道超車。重新溫故中國八年怎么把日本打下去的,無外乎有這么幾條,一持久戰,以人為中心;第二以用戶為中心,持久戰,相信這是一次陣地戰,首先在內心里面要強大,持久戰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正確的道路,一起為2025去努力,謝謝大家。
李杰:非常感謝龔總,剛才龔總就德國4.0和中國制造2025的相關內容作了很好的分享,龔總也講了,他臨時改變了發表話題的決定,跟事前準備的材料不一樣,我感覺非常好。大家都知道博世,在全球汽車行業當中,零部件產業當中是最著名的一個企業,他們是怎么對中國制造2025做解讀呢?下面有請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徐大全先生做分享,有請徐總。
徐大全:很高興有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下,原因當德國工業4.0的時候,博世公司是幾個主要發起人之一,在2013-2014年的時候。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下工業4.0方面,博世是怎么思考的,正在做什么?隨著物聯網和互聯網的發展,整個市場發生了很多變化,這中間主要有市場需求的變化,個性化產品的需求,有更多靈活的要求,產品的生命周期也變短了,對24小時全球服務和新興的商業模式正在改變著整個市場。針對這個市場的要求,對生產制造商提出了非常嚴格的要求,首先提高生產力,實現多品種小批量的靈活生產,改善產品質量,持續服務,預防性服務,減少庫存,降低對員工的依賴,這是市場提出的,生產制造業為了做好做強需要改變什么?
通過這樣一個市場的要求從4.0的角度,德國人未來制造業的想法,通過美國工業互聯網的發起也在思考同樣的問題,中國制造2025也是同樣的問題,全球面臨同樣的挑戰。如何應對?從歷史的角度看待工業的發展,從18世紀中葉的1.0,到2000年初電氣化的大規模生產催生了工業2.0,上個世紀70年代數字化、信息化帶來工業的3.0,現在思考工業4.0。從最開始物理世界的數字化,產生產品生產周期整個數字控制,簡單說起來,生產線看到的,是實物被生產備制造的過程,同時在虛擬過程中,數字化產品的所有信息。現實的物理世界和虛擬的網絡世界同時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為了數字化的管理,有了開放的標準,包括系統與系統之間,每家工廠系統與系統之間的連接,這個標準非常重要,有了這個開放標準就實現快速配置和靈活配置,同時把傳統大型的生產線變成智能化的小生產單元,可以更靈活的配置。這中間安全和系統穩定也是必然條件。博世認為人是整個系統的核心,并不是自動化或者數字化的出現,通過機器的管理失去了人,人仍然是設計者,仍然是管理者,仍然是優化者,人是工業4.0的核心。
在2013年,博世和SMP公司向政府提交了工業4.0的白皮書,因為這個事情2013年博世獲得了活兒曼斯(音)大獎,2014年博世加入了美國工業互聯網成為合作單位,2015年成為工業互聯網的董事單位,2015年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聯合開展一個項目。上面是博世德國的一些工廠,獲得物流供應鏈大獎,同時獲得生產線的一個大獎,2015年2016年獲得精益生產大獎,以及優質數字化工業的大獎,這樣一步步落實當初參與提出的一個概念。公司200多個公司有170多個項目,左邊顯示各個事業部,每個事業部做有關4.0某一方面的工作,聚集在一起有兩個目標:一個推廣4.0在博世全球生產體系內部的應用;另一方面為其他行業提供服務,幫助打造工業4.0的工廠。
從博世的實施路徑來說第一個試點項目,關注某一條生產線;第二價值流,工廠內部各個部門之間的價值流,國際生產網絡就是博世的,所有的網絡聯在一起。博世將53條基加工的數據整合在一起,在每個節點產生數據,對數據的分析和診斷,提高整個利用率的時候,在降低庫存的同時,最大的收益當故障發生的時候,精確判斷故障發生在什么地方,這個時間降低了50%,這是指單獨的某一條生產線。
第二蘇州的工廠到了無紙化,從生產、維修、管理、物流全部實施無紙化管理。通過整個工廠實施4.0的概念,直接效率提升20%,間接效率提高10%,同時在線庫存占40%,在某個工廠實施工業4.0的效應。這個是國際生產網絡全球化。比如博世生產的產品,全球有70加工廠,5174臺機器全部連到網絡里面,直接產生的效果,全球來看生產效率提高25%。從博世4.0的解決方案有四個方面:一個是互聯的設備,以及硬件、傳感器,以及相關設備的方案;第二設備的自動化,設計、生產、制造;第三互聯的解決方案;第四軟件創新,整個4.0有很強烈的軟件平臺運營,這中間有創新。所有這四個方案基于精益生產,這么多年談到汽車制造業的精益生產理念是基礎,在只上發展工業4.0的。所以簡單的介紹博世在4.0做什么和希望做的什么,謝謝大家。
李杰:徐總談了工業4.0的路徑軌跡,同時也闡述了博世自己工業4.0的發展軌跡和路徑,以及取得的成果,非常好,對我們的借鑒意義非常大,感謝徐總。大家知道智能制造和智能工廠,是中國制造2025一個很重要的項目,智能制造和中國制造2025有什么樣的密切聯系?下面有請重慶大學汽車工程學院院長郭鋼先生為我們演講。
郭鋼:從國家戰略層面看到,今天的中國經濟總量排在全球第二位,汽車產銷量去年2800萬輛,重慶300-400萬輛,從產銷量來說也是遙遙領先,現在是典型的制造大國,汽車在全球的產量排在前面的。但是我們看到,不管是合資品牌還是自主品牌,我們生產的自主品牌在中地端,汽車的消費市場大量是國外的高端產品占領,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所以國家提出中國制造2025,以提升制造紅利制造水平,給用戶提供更好的產品。剛才主持人也講到,中國制造2025分三個階段,表明我們要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路線,從國家的戰略角度契合整個國家轉型發展的需求,這是非常正確非常前瞻的戰略。
從第二個方面來跟大家分享技術層面,我們以自主品牌汽車發展為例,我是96年進入汽車行業,那個時候自主品牌主要是引進國資化,從96年左右,重慶長安汽車為例,引進長安之星為例,要達到合資公司一樣的制造水平。首先從產品技術上,另外就是數字上,采取數字手段來采取國資化。同時制造能力單機的制造化,從單機到多機的聯網,到生產線的改造,在這個過程逐步的推進,98年到2000年之間推進了設計的自動化和管理的自動化。2002年左右,自主品牌企業生產方面具備了相當的能力,關鍵的是產品,我們的產品不能老是依賴國外的公司提供產品,我們要掌握主動權,走自己研發的道路,開始以我為主合作來研發產品,推出了C8的商用車,推出尊重自主品牌的奔奔、悅翔類似的自主品牌車,我們把車制造出來賣得出去,用起來。到2011年左右,以長安為例推出了逸動這個性能提升,有了這個性能以后,還要打造高品質汽車,自主品牌打造第三代的高品質汽車,標簽就是智能、時尚、健康,智能駕駛、智能交互,還有時尚的交互方式,健康不能對我們造成生命或者身體的傷害。另外注重人際社交、情感、生態等等方面,要打造這樣的車,一個要進行設計,第二制造出來。從制造的較噸來講,如何將車制造出來呢?從制造的角度,有這幾個方面要解決:
第一產品的設計。要設計高品質的汽車,從整車到零部件性能到功能的實現,同時面向制造進行設計。在設計的時候考慮制造的問題,能夠解決整車的四大工藝進行設計。第二工藝進行優化。比如沖壓的工藝從過去單機的智能化到一個完整的生產線,就是智能化的生產線,很多工藝焊接、切割、成形等等工藝的優化。第三設備。我們把單一鋼筋的智能化設備變為柔性的智能化設備互聯互通,提高設備的制造能力。特別在很多生產大量運用工業機器人,像焊接、沖壓等等。第四信息化。從設計、生產、制造過程,到OTE整個訂單的交互過程來優化制造過程。第五仿真。智能制造的技術非常多,非常復雜,典型的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通過仿真解決生產過程產品的問題,物流的問題,甚至工業問題,人和社會關系的問題,把這個解決好了,然后再去實施,使工廠一步到位的投入。像長安在魚嘴的生產線,完全按工業4.0的模式來建的,我相信自主品牌汽車未來會實現整個生產過程的智能化。目的:一個是解決效率問題,二解決質量,每個質量的一致性保持,這樣才能制造出滿足用戶需求的高品質汽車,謝謝大家。
李杰:四位嘉賓針對中國制造2025以及世界工廠到制造強國,以及相關的話題跟我們做了分享,剛才四位嘉賓在講的過程中,我非常認真的聽了,郭院長,我也是汽車行業里的人,對你剛才講的智能制造,在汽車行業的應用,剛才您針對這個話題進行了分享,特別是關注點在哪些方面給予高度關注給予分享,俗話說旁觀者清,您來自大學,在一些觀點看法上,有非常新,令我們有所借鑒的想法。向您請教一個問題智能制造在汽車行業當中轉型升級,這兩者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呢?請您做一個分享?
郭鋼:這個題目,因為整個汽車行業本身,一個是產品轉型升級,一個是制造方式的轉型升級,這不是一蹴而就。以長安為例是循序漸進的做的,很多零部件企業,我們到德國看到的是奔馳,當時自動化的程度不高。去年又去了德國,看到奔馳、寶馬,也看了創新中心。給我感覺智能化跟08年去看的完全不一樣了,晚上基本上沒有人,涂裝沒有人,總裝還有一些人,整個進程是這樣一步步走來的。像國內的話,本質上是一步步走,從零部件企業有自身的需求,最近跟零部件企業交流,他們走到今天感覺,靠原來的技改生產線,擴大生產規模已經不行了,一個不能快速響應整車廠的需求,第二質量不能穩定,不能達到更高的要求,所以提出來通過智能化的手段來建立生產體系,來響應整車廠的要求,整車廠響應市場的要求。所以,德國堪稱一個標桿,奔馳、寶馬等等,我們為了達到這個標準,當然實現的路徑不一樣,因為我們的基礎不一樣,但是步子是這樣的,但是我們有這樣的機會,企業有自身的需求,從技術手段來說都是有的,關鍵是怎么集成,和原有的技術怎么結合?就是整個發展過程,相信博世、西門子都有很好的解決方案,把本身結合起來,找到里面的切入點,從工藝上。從設備上進行產品研發,然后逐步推進,通過一段時間的實施,一步步找到工業4.0的高度上去,當然不是一下走到這個高度上去,謝謝。
李杰:謝謝郭院長,既然剛才提到了博世,向徐總提一個問題,剛才講解的過程中,介紹了博世工業4.0的發展路徑,以及所取得的成果。我給的感受,最關鍵的一點扎扎實實做好基礎性的工作。我這個問題恰恰跟這個相關,博世作為工業4.0的發起人之一,在這個角度來看,中國跨越式的進入中國制造2025,有沒有彎道超車的可能?
徐大全:首先認為完全有可能。為什么呢?先看中國生產制造,包括汽車工業也好做了一些調研。首先行業中間得出的結論處于工業2.3-2.8之間,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行業有區別,中國汽車工業將邁進3.0的過程之中。4.0和3.0的區別,3.0談得更多的是信息化通過軟件來控制,減少人的參與,已經有了很多進展了。剛才郭教授也談到,很多生產廠家自動化程度普及很高了。4.0把整個產品數字化,生產環節之間溝通到一起,甚至包括上下游之間完全連到一起,這樣的過程是需要一步步進展的。利用物聯網技術,利用互聯網技術,實施3.0的過程之中甚至超越,把上下游之間連接起來,這個過程完全可能。盡管我們沒有達到3.0,但是在走到3.0的過程中,甚至直接到4.0都可能,需要政府推動,需要行業推動,建立規范標準非常重要。
李杰:龔總在剛才演講的過程中,您演講的主題德國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的內在關系,就我個人來理解,我感覺4.0跟2025既有內在的聯系,也有一定的差別。剛才您在演講的過程中,用了一個詞非常好,就是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用了一脈相承,我感覺道出了兩者之間的密切聯系,但是又有差距,我個人理解德國工業4.0經歷了1.0、2.0、3.0的一個過程,現在再發展到4.0,中國制造2025,剛才我在問徐總的問題是跨越式,其實跨越式的理解,就是像上學一樣跳級了,不是因為學的課程好了而跳級,因為中間有缺課的情況出現。既然有這個區別,至少在整個內容上,比如工業4.0談到制造質量的時候,基本上沒有涉及到這方面的內容,而中國制造2025在談到質量的問題上,而在制造質量作為非常重要的內容,把它納入進來。這個主要原因是因為目前制造業非常大,作為制造大國沒有問題,大家大而不強。前段時間,大家都知道馬桶蓋的事情,中國生不生產馬桶蓋?生產。但是生產和需求錯位,所以說,好多人到日本購買馬桶蓋,這是供給側要解決的問題,我理解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的關系。您剛才談到這兩者關系的時候,感覺不太解渴,能不能深入一點,把德國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本質的區別和聯系,能不能再給我們簡單的做下分享?
龔大興:好,我說好的時候就沒有底氣,第一我不是學工科的,我是學文科的,第二沒有當過總工程師,也不是汽車總裁,我是董事長。我研究的東西要務正業,要回答這個問題是巨大的挑戰。但是我從另外一個角度,從文科的角度去理解下4.0和2025的感覺,我沒有認真研究過這個東西,也是通過平常切片化的東西了解一點。我不用研究那么深,這是其他人做的事情,我們團隊做的事情,但是有一點是相通的,本質的東西在,其實就是想提高效率,就是把產品做好,就是降低成本,還是回歸到開源節流上去,這個不知道理解到沒有。從另外一個角度,里面的根沒有變,方法的問題有很多,中國有中國的道路,我們到北京去可以騎馬去,可以開車去,可以坐飛機去,人類文明成果共享了,之所以發展這么快,借有了別人的一些資源,這是人類的資源,不是哪個國家的資源。我們爬珠穆朗瑪峰走路就爬得很高,坐直升機很快就去,從速度的角度來看,還是認為可以彎道超車的機會存在,我就不羅嗦。
我想強調一條,我們要去修復,其實4.0也好,2025也好,我們做制造業的這些人,要開始思考,去修復于用戶,與供應商,與員工,與社會的關系。要重新去思考,現在不顧員工的工作作業環境,對員工欠得很多,員工的不舒適感,將憤怒植入到產品里面去,所以現在有很多機器人,我們修復跟用戶的關系,過去把用戶當成上帝,最近我對這個東西理解有自己的看法。上帝很好離我們很遠,我們不知道上帝在想什么,能不能重新定一次?把用戶當成家人,應該知道家人和親人在想什么吧?舉一個例子,核心的問題還是企業的根本上,就是采用什么樣的術,就是道不變,根本的問題就是提高水平,讓員工舒適,讓客戶舒心。
徐大全:從很大層面解釋這個問題,我個人理解工業4.0,德國人對生產制造非常專著,在工業4.0上更加關注生產的過程,產品的整個流程和過程,怎么讓它的數字化做得更好?中國制造2025在某種意義上更廣,不光光專注于所有的生產流程,同時行業和服務,以及終端用戶之間重大生態也要聯系起來,這個方面感覺比工業4.0更廣一點。
龔大興:歐洲的員工對產品的愛,比我們員工對產品的愛深更多了,就把產品當成自己的兒子,如果這個問題沒有解決的話,這個4.0也好,2025也好,這個關系很對立。員工跟產品的關系修復成一家人,把它當成生命來看待,用所有的愛去做,這就會煥發生機。
李杰:從更深的層次,揭示了一個課題,有待我們進一步探討。樊總在整個汽車創新和中國制造2025有什么樣的聯系和一些具體的建議?跟我們做一下分享。
樊文堂:就行業來說,沒有這么大的發言權,就是自己的一些感受。創新在制造方面是兩個方面:一個是產品的創新,一個是工業的創新。工業本身就是裝備的,我是這樣理解的。剛才徐總說,我們有可能2025彎道超車,我還是挺有壓力的。15年前去博世電機噴油器的工廠,到現在還沒有看到中國工廠的自動化程度比現在還高。德國還在發展,再用八年時間是不是就超過了?徐總業介紹了他們的一個產品5千多萬設備,我不知道中國哪個企業,像我的企業肯定拿不出這滅多企業投5千萬設備來做產品,我們靠什么呢?用戶,跟中國用戶更近、更親,能聽得懂用戶的語言,以用戶為核心。新能源產業用戶目前最關心什么呢?用戶最關心的,我們理解里程交易,本質還是比能量,電池比能量,在目前產品上更需要下功夫的。特斯拉很有名,最吸引大家的,除了外觀以外,他有400公里的續航里程,實際上他是一個點來宣傳,我們企業在這方面做工作,因為我們不造電機,我們會選很好的電機,在整車管理上,電機管理上,尤其是電池管理上,對續航里程也有很大的貢獻,這是現在在做的第一個技術進步。
第二現在在財政補貼的支持下,在限行限購的壓力下不得不選擇,沒有財政的補貼,新能源車和傳統車還是有差距的,今年電車相比去年降了30%,整體還不夠,如果整體降50%更合適一些。最初從過去的4.5塊/度電,到現在2塊/度電以下,這是很重要的方向。電機最早15-20萬塊錢,現在是處以3-4%的速度下降,控制以前幾萬塊錢,現在幾百塊錢的控制做下來了,成本和性能的提升,是新能源努力的方向,還有本質的東西安全、著火、失控等等方面,也是企業研究的方向。電動車是有爭議的,江蘇有一個領導明確跟我說,今后肯定是電動車為主。所以,這是一個發展方向,也是企業探討的。以前電池的電硅還是去買,現在沒有一家企業去做這個東西,大家都是買的,沒有一個去做的。作為整車企業用好這個電硅,也是一個研究方向。我就說這些,謝謝大家。
李杰:我離四位嘉賓比較近,算是近水樓臺,提了一些我感興趣,或者站在我的角度揣測大家感興趣的一些內容,跟四位嘉賓做了研討。現在手里拿了幾張提問卡,在座的嘉賓所講的內容也很感興趣,下面逐一將提問的問題交給四位嘉賓,請他們做一個解答,滿足提問者的要求。
提問:請問樊總,在中國汽車產業升級的過程中,中國汽車企業最應具備的能力是什么?讓您答最重要的三個能力?
樊文堂:核心還是中國汽車產品的質量,中國產品在質量方面一直以來,在消費者的心中排在后面的,第一個產品質量在消費者心中的排位。第二現在互聯網、人工智能的技術發展突飛猛進,將來的汽車到底怎么樣?在創新上不能落后的。剛才大家也講了彎道超車,互聯網可能會實現彎道超車。第三有一個本質的東西,中國還是本土企業,更理解中國人服務的本質,售后服務這個事持之以恒的,在用戶心中建立良好的口碑,我能想的就是這三點,當然其他更多了。
提問:請問龔總中國行業轎車利潤率,如何使中國民營企業成為制造強國?
龔大興:我自己的理解,我做制造業20年了,大家可能覺得很驚訝,我是創業代,不是富二代,26歲的時候從教師崗位上下來做了20年,投入的需求不那么大,由自己的情況來決定的。根本的問題民營企業要成為制造強國,這么低的利潤率怎么解決?還是先有雞還是后有蛋的問題?我在涪陵的工廠,可能在座的朋友去看過,人為什么有一個夢想的時候,為什么要先看得見才相信呢?這是自己問自己的一個問題,為什么不可以看得見?如果僅僅是中國制造業低利潤的現狀,然后懷疑制造強國方向,那么就不可能安,就不可能靜,所以,我認為這個問題,一點利潤率不是成為制造業強國的最根本,是內心夠不夠強大,堅不堅信,所有企業不是先買了機器人才創造了工廠,都有賭博,賭進去就是相信未來,相信看得見,我呼吁或者自己也要這樣做,我們變成制造強國,更多的是要相信它,不是先有了錢再投,要相信。
提問:中國整機廠首先應該做什么事,來迎接工業4.0,它的效率提高是如何評估出來的?
徐大全: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樣的,迎接工業4.0,更主要的是自己的思維,有沒有這種雄心,有沒有這種決心走向工業4.0,這中間需要人才,中國主機廠和國外主機廠的區別,單一的主機廠比大眾、通用少很多,營利也少一點,但是這不是關鍵,最關鍵的是人。我們有一批先進思維理念的人,這些人幫我們打造五年、十年以后,我們自己的公司。必須有這樣的創新思維,有這樣的雄心投入去做,所以個人覺得是非常重要的。從效率的提高如何評估?這是比較簡單的,因為我們談工業生產汽車生產制造,很容易評估出生產率提高了多少,成本降了多少,供貨周期拓展了多少,從這個角度來講不是問題,我們精益生產幾十年了,盡管工業4.0,我們將來還是圍繞這個進行。
提問:從世界工廠到制造強國的差距在哪里?如何快速的突破?
郭鋼: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我個人理解來看,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跟大家探討下。這個差距,第一人才的差距,企業需要面向工業4.0也好,中國制造2025,需要有大量的前瞻意識,有知識結構和能力的人,我們大學培養的人,過去沒有完成按照企業需求來培養,按照自己的學科專業來培養,現在大學和企業已經看到了這樣的問題,走校企聯合培養的模式。比如2011年和長安聯合做3+1的工程師培養,前三年在學校培養,后年一年和長安共同培養,通過工藝到現場管理,這種模式非常受歡迎。現在企業有更高的需求,長安又來了,讓我們培養什么呢?智能汽車的平臺,沒有學校有這樣的專業,這個涉及得非常廣,要多學科交叉,怎么辦?做2+2的培養,相關專業本科中,從三年級開始招收,專門按照這個方向培養學科交叉,需要這個人從本科生,從研究生的角度多學科的培養,現在思考博士生的人才,現在提出產品設計需要博士生,這個問題正好他們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他們說思考下以后再回答,需要高端人才。在這方面,國外在這方面的體系比較健全,亞盛工業大學培養了一幫人,在這方面有很大的差距。
第二技術上的差距。因為國外在這方面走得比較早,比我們走得遠一些,我們有文化的基礎奮起直追,逐步的縮小這個差距,所以在這方面。另外就是政府的支持,以及行業自身的努力,以及主機廠供應商,還有第三方的研發公司咨詢公司通力合作來解決集成的問題,因為單一的技術難以解決,所以從這些方面,如果選擇這些點,實際上仍找到比較好的解決辦法,來實現中國制造2025,謝謝。
李杰:由于時間的關系,互動環節到此結束,如果大家針對四位嘉賓還有什么進一步想提問和交流的,在我們討論會之后,大家可以索要他們的聯系方式。現在的信息是非常發達的,也是中國制造2025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信息化。感謝四位嘉賓精彩的分享和討論,也感謝大家的聆聽,剛才四位嘉賓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了他們對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的理解,讓他們進一步理解到中國汽車的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地位和重要性,也揭示了中國制造2025的途徑,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的主要目標,就是使中國從直接工廠轉變為世界制造強國,從低附加值生產轉變為中高端制造,淘汰低效率和過剩的產能,提高創新的能力,發展自主設計和自主品牌。德國工業4.0的戰略,重新勾勒出德國企業未來持續的競爭力和營利的能力,為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提供了可能的框架和方向,借鑒德國工業4.0戰略,展開多領域的深入合作,結合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趕超型工業戰略道路,成為中國制造強國的強大動力。作為整個制造業來說正面臨的挑戰就是轉型升級,包括新能源、智能化、無人駕駛等等,但最大的挑戰就是中國自主品牌面臨的品牌催生,如何擴大知名度,提升名譽度,提升工程度,是我們每個企業不懈追求的目標,隨著中國自主品牌的不斷提升,中國制造業已經進入追求品質,追求品牌的新格局。互聯網+給傳統企業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引導我們進入變革的時機。
德國基于自身的優勢推出4.0戰略,關注制造業硬實力的提升,旨在進一步提升工業競爭優勢,為中國工業轉型升級帶來諸多的啟示。與德國不同的是,我國供給側面臨諸多問題,不少產品供給量過多,且質量不高,供給與追求互相不配套,我國的供給側改革重點在結構性改革,可以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現,從價值鏈的低端向中高端轉移的有效措施,是實現技術革新轉型升級的全面保障,是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強大動力,是實現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的必由之路。中國制造要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要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要向中國品牌轉變,希望通過在座各位的共同努力,我們自豪的告訴世界,中國制造已經不再是低端制造的代名詞,中國制造有能力扛起中國創新變革的大旗,越來越多完備的產品與服務,走出國門,走出世界,正在成為中國制造一張張黃金名片,成為中國真正的制造強國添磚加瓦,感謝四位嘉賓的分享,也感謝大家的參與聆聽,謝謝。